新闻中心
News

文成支站讯:西式中式婚礼百年侨乡引起轰动
欢迎团队
媒婆和轿子
温州网文城分公司讯 传统婚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婚礼习俗也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 孝顺、祝福、吉祥成为中式婚礼的主旋律。 几乎每一个婚礼礼仪都渗透着中国婚礼习俗的哲学思想。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式婚礼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如今,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大家都推崇西式婚礼。 新娘乘坐的车辆也由原来的花轿改为汽车。 婚车也从原来的普通轿车,变成了现在的加长凯迪拉克、宾利、林肯、奔驰等。 、宝马等高档汽车。 每逢节假日,我们经常会看到十几辆婚车浩浩荡荡地驶过。 场面比20世纪60年代的国宾车队还要雄伟、盛大。 然而,当大家都在举行同样的西式婚礼时,5月27日却是我县玉湖镇陶坑村胡海群与归侨郑惠智的婚礼。 这一天,他们选择了传统的中式婚礼。 。 高高的马匹、八抬花轿、开路的锣声……这场欢乐的中式婚礼轰动了百年侨乡,吸引了万千民众追逐观看。 记者当天也观看了这场仿古婚礼。
欢迎团队
1. 欢迎
桃坑村是玉湖镇金星社区管辖的一个小山村。 该村距玉湖镇中心约18公里。 5月27日早上7点,新郎胡海群身着红袍,骑着白马,牵着浩浩。 庞大的迎亲队伍敲锣打鼓,抬着花轿前往玉湖镇迎娶新娘郑慧芝。
古代结婚时,男方必须去迎接新娘。 婚礼包括三礼、六礼、改耕谱、写婚礼、哭嫁、迎新娘等。 “亲迎”是六礼中最隆重的礼节。 有句老话说,没有新郎就没有新娘。 在古代,有些人步行或乘汽车迎娶新娘。 最常见的是轿子,有两个人抬的,有四个人抬的,也有八个人抬的。 迎亲时,多选择八人大轿。 旧时,坐轿子也意味着媒人迎娶正妻,女人一生只能坐一次轿子。 因此,当夫妻吵架时,妻子总会说这样的话:我是坐大红轿子被抬到门口的,而不是走到门口的,以显示自己的高贵。 迎亲当天,新郎骑马领路,轿子紧随其后。 放炮、放鞭炮。 迎宾队伍提着红灯笼引路,沿途奏乐乐曲。 非常热闹。
车队抵达玉湖镇时已是8时10分。 传统的仪式,古色古香的婚礼队伍,还有拿着烟杆的搞笑媒婆,顿时让全镇人兴奋不已。 到处都是车和人,新娘家的路口空前热闹。 纵横交错的道路被封锁,百年侨乡迎来了难得的街道空荡荡的时刻。
玉湖镇是浙江省著名侨乡之一。 目前有25000余名华侨华人居住在欧洲、中北美洲39个国家和地区,400人在各类侨社团中担任副会长以上职务。 玉仁被誉为“华侨领袖之乡”。 围观者表示,当地几十年来从未见过如此热闹的场面。 由于玉湖镇是著名的侨乡,大部分人都外出经商、打工,所剩无几。 一场婚礼能引起如此轰动,实属史无前例。
新郎背着新娘准备上花轿
新郎向大家挥手致意
2. 上轿
上午9时许,身着红衣、蒙着头巾的新娘被新郎抱下了楼。 出门后,伴娘撑起红伞保护新娘。 红盖头、红伞是传统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旧时,结婚当天,新娘通常用一条边长三尺的方形红巾蒙头。 这条红领巾被称为“盖头”,俗称盖头。 关于盖头的婚俗有两种说法:一是古代新娘戴红色盖头以遮羞;二是认为古代新娘戴红色盖头是为了遮羞。 一是起源于古代的“掠夺婚姻”理论,即新娘蒙住头后,就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就像“出嫁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样。 撑红伞寓意“枝叶繁茂”,吉祥。
新娘上轿后,在众人的注视下,锣鼓开路,人们欢呼雀跃,轿夫们开始一起撞轿。 驾轿也是传统婚礼的习俗。 轿夫故意上下颠簸花轿,让新娘坐立不安、头晕目眩,甚至呕吐。 这种习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多以途中撞轿的方式进行。 电影《红高粱》中曾出现过,配上陕北民歌,让人感到荡气回肠。 有的地方,新娘上轿时,娘家会提前在轿子里放一个装满骨灰的脚炉。 如果轿夫发出太大的声音,新娘就会把脚炉踢出轿门以示警告,轿夫们就不敢恶作剧了。 当然,撞花轿不仅能衬托出婚礼的喜庆和欢乐,同时也是对新娘迟迟不上花轿的一种惩罚。 它抑制了花轿里新娘的脾气,告诫她要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孝敬公婆,照顾丈夫和孩子,料理家务。 。
欢迎团队
3、停轿
坐上花轿后,伴随着三炮声,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前往新郎家。 经典的婚礼、前所未有的盛况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由于是传统婚礼,所以一路上围观的人很多。 从玉湖到桃坑村的路上,轿子多次被拦截。
拦轿也是民间习俗。 过去,新郎到女家迎接新娘,称为请新娘。 返回途中,人们可以用椅子等挡住去路,新郎新娘千万不要生气。 旧时,新娘坐花轿,有乐队伴奏,新郎要与堵花轿的人分享瓜子、糖果等。 后来轿子就不再用了,乐队就当录音机用了。 那些拦路的人要么要求新郎新娘唱歌,要么让他们给拦路者分发香烟和糖果。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只有满足那些挡路的人,才能让他们过去。 拦路的人越多,越说明新娘的才华和美貌远近闻名,新郎也会更加光彩照人。
由于这场婚礼是几十年来罕见的传统婚礼,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 一路上拦着轿子的人很多,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有的人直接扶轿子,有的人用汽车,有的人用红绳子,还有的大人让孩子们排队停车。 每到一处,新郎和新娘都会向大家分发香烟和糖果,然后才允许通过。 迎亲路上很热闹,回程比来时多了好几个小时。
轿子停稳后,不少老人笑着说:“哎哟,真有趣,几十年没见轿夫了,没想到它又回来了。” 一位浑身发抖的老人开玩笑地问一位老太太:“你什么时候结婚的?” 你坐过轿子吗?”老太太摇摇头说:“我穷,坐不了轿子。”
桃坑村村民胡海英告诉记者,这样的传统婚礼她还是第一次见到。 她说:“这是一种原始又复古的婚礼礼仪,我们这个小山村还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婚礼,所以我们觉得很新奇。现在全村人都出来拦花轿了。”大人等着看新奇,孩子们等着分享糖果。”
越过火盆
盖头
喝茶后换口
4. 敬拜
到达新郎家,新娘在乐曲和鞭炮声中下了轿。 旧时,新娘下轿进夫家,必须跨马鞍、跨火盆。 马鞍中的“安”字与“安”同音,有“平安”、长久之意。 常置于洞房门槛上,以示新娘上马,一生平安。 当新娘前脚踏入门槛,后脚未落地时,全家父母子女在上,脱下马鞍,正应了“烈女不死”的俗语。嫁二夫,好马不配二鞍。” 的含义。 跨火盆意味着婚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
新娘跨过火盆后,要行礼。 拜堂,又称“拜天地”,是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仪式。 经过“入席仪式”后,女方正式成为男方家庭的一员。
随后,在司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的主持词下,新郎新娘举行了拜拜仪式。 其中,祭天地代表对天地神的尊重; 拜高堂,是孝道的体现; 拜夫妻,代表相敬如宾。 仪式中还包括掀盖头,就是用秤把新娘的盖头掀开,让大家看到她的美丽。 共饮一杯酒,象征着新婚夫妇成为一体。 喝完茶后,他改口称对方的父母为“爸爸妈妈”。
仪式结束后,新人被送入洞房。 婚床上一般会放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寓意“早生贵子”。 这对夫妇的婚床也不例外。 当然,婚礼当天的另一部分就是洞房。 在现代,新婚当晚接受亲朋好友的祝贺,并在新房里欢乐,已成为新婚夫妇的一种仪式。 民间有“新婚三天无大事小事”、“越闹越开心”之说。 各地“腾地”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同,闹事的程度也可分为雅俗之分。 有时做得太过分,往往会给主人和客人带来尴尬和不快。 但因为它给婚礼增添了温馨的气氛,所以婚礼上往往少不了这个节目。
洞房过后,婚礼仪式就结束了。
新郎和新娘在向宾客敬酒之前
5. 感受
为什么要举办中式婚礼? 据了解,在此之前,胡海群和大多数人一样,正准备举办一场西式婚礼。 自从他在义乌工作以来,他们在义乌举办婚礼就已经预订了酒店和婚庆公司。 后来,他的父亲胡廷观提出要举行传统婚礼。 婚礼。 在意大利长大的郑惠芝听说自己结婚当天可以坐花轿。 她觉得很新奇,也很开心。 于是他们取消了之前的计划,回到家乡准备一场传统的婚礼。
寻找一家传统的婚庆公司相当困难。 胡廷官说,他听说温州有这样一家公司,但不知道在哪里。 他开始在瑞安寻找,然后是鳌江、龙岗、苍南、泰顺,最后到了瑞安。 水头找到了,策划了这样一场婚礼。
“我很惊讶一场婚礼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采访中,胡廷冠告诉记者,他之所以提出举办传统婚礼,是因为他非常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说:“传统婚礼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这些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这种文化不应该消失,而应该传承和发扬光大。这次我们将举办这样的仪式婚礼的目的就是要重新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大家知道传统婚礼是什么样的。”
胡海群还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选择中式婚礼,是因为他们是传统的中国人,喜欢这种传统文化,举办这样的婚礼新鲜又有趣。 他说,“传统的婚礼都是非常热闹、喜庆的。比如老人家几十年没见过这样的婚礼了,孩子们也从来没有见过,所以大家都很高兴。举办这样的婚礼让大家体会到了传统的气氛。”婚礼有一种对文化的了解,很有意义,对我们来说也是美好的回忆。”
谈起对婚礼的印象,胡海群说:“印象最深的是抬花轿,热闹的场面出乎我们的意料,没想到全镇的人都出来观看我们的婚礼。”尤其是当我骑马的时候,坐轿的过程中,到处都是人山人海,亲朋好友的热情,令人印象深刻。”
新娘郑惠芝表示,她对传统婚礼不太了解。 以前她只能在电视上看到这些情节,没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她也能体验到。 通过婚礼,她也对这种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坐轿子感觉挺累的,我能理解古代新娘坐轿子有多辛苦,尤其是那个时候路途遥远,坐轿子去新郎家很不容易。”当然,抬轿子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没有一点力气、韧性和耐力,很难忍受这么远的路程。”郑慧智在谈到这次的感受时说道。坐轿子。
采访中,胡海群还表示,这次婚礼他们只运用了一些传统婚礼礼仪,还有很多礼仪没有表现出来。 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